3)外篇 书院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朝河北、河中等地未失,朝庭养兵百万,为何仍不能抵御外侮,以致轻易丢失汴京?南渡之后,天下州郡各行其是,朝廷财赋、养兵不足之前的一半,朝廷反而就能支持下来?学生们觉得,这其中的缘由,应该不是简单说官家昏庸,大臣奸佞就能解释的过去的。”

  “这个问题,”何方转头看着朱森,“这个还请朱兄解惑吧。”

  朱父乃武康军节度使,掌管汴京御营,抵抗辽军南侵时壮烈战殁。对第一次南侵时候的情形,朱森要比何方清楚的多。他苦笑了一声,点点头。

  “学生们在书院读书,耽于世事,而且如今之事又与从前不同,不知道当年情形,也是正常。何兄你却是明白的,又何必忌讳?好吧,这一议便由我来讲,正好有些话说。”朱森清了清嗓,这才沉声对台下诸生道:“你等恐怕不知道,当年所谓禁军百万,半在汴京的御营大军,其中十之六七,都是空额,剩下的,也常年忙于赈济、工役,疏于训练吧?”

  “怎么会如此荒唐?”台下有人忍不住发出惊叹,质问道:“朝廷难道不管?”

  “先父曾任武康军节度使,曾经亲自点检军兵,确实如此。”朱森摇头道,“我所说的空额,并非完全没有此人,编造姓名,而是人在名册上,兵却不在军营里。常年太平无事,各部衙门、朝廷的达官贵人,甚至皇宫大内,一但有工役,又‘不愿’滥用民力的,便向汴京大营‘借兵’来用,而这一借的风气一开,便愈演愈烈,如太仓之谷陈陈相因。刚开始的时候,军兵还办完事就归营,到后来,‘借用’的时间就越来越长,甚至有十几年,几十年都不来大营的。刚开始的时候,大营校阅点卯,借用的兵马至少要再点卯当天回来露个脸,到得后来,有贵人就不愿意放人归来,雇佣市面上的闲汉到营里冒名凑数,再到后来,借兵的贵人干脆连雇佣闲汉的钱也不出,只能是汴京的各营相互凑足兵马,共被校阅的那一营来用。如此东拼西凑,陛下亲临的校场校阅,方才凑足的数万人马。”

  “腐朽如此,难怪,难怪!”杨秀喃喃道,底下诸多书生或点头,或摇头。

  前朝旧事,或有耳闻,或有猜测,但都没有朱森这位亲历者说来清楚。

  “岂止如此,”朱森沉声道,“世人皆说,冗兵、冗官、冗费,乃是我朝三大沉疴。你们都知道了。吾思来想去,其中根本缘由,正如圣人所说,乡愿,德之贼也。”何方含笑点头,朱森就此事和他讨论过多次,如今学说已成,正借此机会,向诸书生传授。见朱森站起身来,继续道,“吾大宋立国以来,不禁土地兼并。富绅巨贾,最好买地,雇人耕种,收取佃租。究其根本,食利而已。人莫不好逸恶劳,所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