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3去高拱时代_隆万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既是不偏不倚,又是恒常不易,中庸之道成为儒家立身处世待人的准则。

  毛泽东曾认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中”字的本义,有几种说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状;立木表测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领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说文》:“中,内也。从口、,上下通。

  ”这“中”字,相对于“外”来说是“内”,里面;在方位上,相对于四周来说是等距离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对于上等与下等的中等;在过程中,是相对于全程来说的“一半”;而相对于“偏”来说,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魏广德就字面理解,即是指适中,正当,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而“庸”字的本义,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大钟,通“镛”;有人说是城,通“墉”;有人说是劳义,通“佣”;有人说是功义,以钟记功等。

  “中庸”之“庸”后世理解大致有三个意思:第一,何晏讲是“常”,程子讲“不易之谓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变中不改变的道理;

  第二,朱子讲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复观讲是每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

  第三,《说文》:“庸,用也。”就是运用。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也认为,《中庸》这篇文章,是记中和之用的。

  魏广德对“中庸”之“庸”的理解,偏向第三种说法,也就是“庸,用也。”

  在魏广德看来,“中庸”的本意或许就是用中正的思想选择合适的用法,即“实用主义”。

  为了满足“实用主义”,自然就可以在无数的办法里反复横跳,不断的变化,兼揉并济,也就有了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选择最实用的,就是中庸的本意。

  所以对于漕粮的运输,不管是走陆路还是走运河,亦或者走海运,都要,总有一种适合你。

  后世民间笑谈“都是成年人,当然是选择全部都要”,在魏广德看来,其实就是符合中庸思想的。

  “善贷,你看看这份奏疏。”

  魏广德值房里,今日迎来一位客人,是工部尚书朱衡。

  从朱衡手中接过奏疏展开阅览,魏广德很快就眉头微皱,心头一沉,不由得问道:“工部已经对治河,完全失去信心了吗?”

  这份奏疏,其中主题思想很简单,就是修改漕运的时间规则。

  在朱衡这份奏疏里,奏请每岁十月开仓,民输粟;十一月兑完,漕卒受粟;十二月开封发船,二月过淮,三月过洪,四月到张家湾,奏请永为定例。

  也就是把漕运起航的时间提前,以避开黄淮一代水患区域,最大限度缓解洪水对漕运的影响。

  当然,以前不这么做并不是古人没有智慧,而是选择这个时间点运输漕粮,其实问题也很多,主要就是运河水源的难题。

  运河主要通过沿线河道补充水源,按照朱衡的意思,漕船集中在年初发船,那时候偏偏就是枯水期。

  实际上就算按照朱衡的建议,提前进行漕粮运输,大量漕船也会因为水位的关系不能快速通过运河,把漕粮运抵京师。

  只能说,朱衡选择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以往几年一次洪水,自隆庆三年起连年洪水泛滥,工部是真没太好办法解决了。”

  朱衡苦笑道,“现在也只能如此,保证尽可能多的把漕粮安全运抵京师。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