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九十七章 哎呀!我的妈啊!_重生之红色纨绔骆林周曼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

  “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窑洞那位还要求学校缩短学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让“资产阶级统治”学校。

  [《五七指示》反映了窑洞那位要在全国每个基层单位开展“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也表现出他对知识分子一贯的不信任态度。《五七指示》出台后,中X中央转发了这封信。

  19XX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XXX思想的大学校——纪念x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9周年》,对《五七指示》作了进一步阐述及推广。

  19XX年,黑X江柳X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的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许多老干部被“下放”到干校劳动。

  “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当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南河、北湖、西江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青年。

  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学员有数十万人。

  19XX年“九?一三事件”后,《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972年4月24日),要求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和专家教授。随着他们的返城,五七干校也渐趋衰落、冷清。

  但谁也不敢贸然撤销;仍有一批人滞留在此。大多数地方则把五七干校当作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

  当全国掀起“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评《水浒》”运动时,各地的五七干校则成了办应景学习班的场所,平时则只有看守房舍和农具的留守人员。

  直至19XX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此类干校方陆续宣告正式撤销。

  这类干校一般选址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

  无论资历深浅、品级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战士”。

  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反动学术权威……有的还拖家带口,未成年的小孩被托给城里或家乡的亲友代管。

  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X国作协、X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单位,连老弱病残除外的政策也被置于不顾,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