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九十一章 繁华落幕_重生199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济过热,一再出台宏观调控措施,可谁也没当回事,都麻木了,狼老也不来。

  或许是狼不会游泳,也或许是离海叉岛太远了。

  现在突然收回贷款,这一记杀手锏太狠了,直接掐断了资金流。

  两万家房地产企业,一夜之间,像飓风过后的麦田,齐刷刷倒下了百分之九十五。

  成功撤离的当然有。

  比如亿通六君子,在潘十亿的强烈主张下,提前一个月就清空走人了。

  毕竟都是学院派。九十年代的硕士那是金光闪闪,而且易小笛佛系不争。唯一学历最低的潘十亿,却是最强的一个,市场嗅觉极其敏锐。

  他们借着海叉岛的房地产热,和他们打下的威望,跑到燕京募集了十亿资金,直接把股份公司做大了。

  但六个男人组成的管理层,而且不分座次,那是肯定不行的。

  他们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内斗分裂的隐患,做大之后,这种分歧会导致摩擦加剧,最终反目成仇。

  另一个成功撤离的典范,金典集团张宝全。

  张宝全最初没有任何背景,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当过战地记者,出版过小说集,还到电影学院读完了导演专业。为了筹集拍电影的资金,选择下海。

  他最先到了小镇,但没有找到机会,于是继续往南,来到海叉岛。

  在海叉岛,张宝全与银行下属的一家企业合作,开办了一个二级房地产开发公司,同岛上的其他地产公司一样,开始炒地皮——先找好买家,再利用银行的资金,找到上游的土地,转手卖出。风险很小,收益却不小。

  在炒地皮的同时,他注意到大量的粮食和货物进出海岛,便成立了一家海运公司,买了一些二手船,开展另外一项生意:海运。

  正是这项不经意之间分散风险的投资,帮他从房地产泡沫中幸存下来。

  成功者聊聊,失败者却尸骨堆积如山。

  戴之康,组建的全国第一家私募房地产基金——富岛基金,损失殆尽。

  李书福,赔了三千万,把辛辛苦苦卖冰箱的钱全扔在这个海岛上,从此不再投机,开始做汽车。本着‘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的理念,最终成为全球瞩目的汽车大佬。

  曹德旺,建了一个福耀工业村,最后负债累累撤离,后来专心制造玻璃,反倒成了玻璃大王。

  海叉岛,培养了华夏第一代企业家,这些经历过完整市场经济教育的人,在后来的商战中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市场嗅觉,和超强的竞争力。

  就连这些身具伟大企业家素质的人,却都逃不过一次宏观调控,纷纷倒下。

  这就是计划模式,对经济的伤害。

  银行可以突然撤资,足以坑死任何小企业。

  以四大银行为首的资金,包括众多信托公司、大型国企、乡镇企业、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海叉岛,然后齐齐撤离。

  一夜之间就没有接盘了,只有抛售的人。

  海叉岛房地产,繁华落幕。

  凤凰岛计划,当然顺利的‘胎死腹中’了。

  许家赢甚至一分钱没掏,前期所有准备,都是合作伙伴拿的钱。

  但没等到合资成功,黄了。

  终于有人猛醒,凤凰岛完全就是一个撤退的烟雾,所有人都被骗了。

  夏川和许家赢,成了被万众唾骂的对象,媒体攻击他们是操纵海叉岛房地产谋取暴利的元凶。

  真是百口莫辩,一切都那么严丝合缝。

  两人齐齐被推上风口浪尖。

  很微妙,精准的放过了所有无辜者,比如柳长生,蒋玉华……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