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八章 商业传奇_重生199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心?

  沈太福不是开出融资利息最高的人。

  一个可以参照的合法集资案例是:华为的任正飞要开发万门数字程控系统而无法从银行贷到资金,又不愿意稀释股权,便游说全国17个省市的电信局合资390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他承诺每年给予的定额投资回报是33%。

  在这样的火热背景下,沈太福的集资游戏出台了。

  长城公司发明的新型电动机属于节能项目,当时国内,能源紧张一直是瓶颈,因此凡是有节能概念的新技术都很受青睐。

  而沈太福更是一个善于包装和炒作概念的高手。

  92年5月,他的电机技术在钓鱼台国宾馆通过了机电部的国家级科技鉴定。

  鉴定书上批示:属节能的重要项目,应尽可能给以指导和支持。

  沈太福更是对外宣称,长城公司几年来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研制成功了这种高效节能电动机,仅在运行的风机中如果有1/3换上这种节能电机,一年就可以节电400亿千瓦。

  其前途的宏大让人充满想象空间。

  沈太福的集资规则是这样的:投资者与公司直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集资金额的起点为3000元,高者不限。

  投资者可随时提取所投资金,按季支付“补偿费”,年“补偿率”达24%。

  当时,银行的储蓄利率为12%。

  沈太福开出的利率高出一倍。第一轮集资仅20天,就集资2000万元。

  初战即告大捷的沈太福当即加快集资步伐,他先后在全国17个城市展开集资。

  长城公司的集资风暴迅猛席卷全国,它很快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高科技企业。

  各地的媒体记者推波助澜。

  正是在数百家媒体的催热下,沈太福跑马圈地,无战不胜。

  称赞长城公司在高新技术成果的委托加工、成果转让、搞活民间金融、对外合作以及发挥老干部余热等方面都作出了值得称道的成绩。

  结果,沈太福先后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和100多个分支机构,雇佣职员3000多人,就专门登广告、炒新闻、集资。

  仅仅红包攻势就花费了3000万。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共集资10亿多元人民币,投资者达10万人。

  集资款逾5000万元的城市有9个,燕京的集资额最多,达2亿多元。

  随着集资泡沫越吹越大,沈太福讲的故事也越来越离谱,宣称拥有300多项专利技术,主导产品高效节能电机已在各生产领域应用,已握有15亿元的订货量。

  事实上,长城公司只售出电动机五十多台,价值仅600多万元。

  为了制造经营业绩良好的假象,沈太福把3.2亿元集资款变成公司的营业销售收入,然后向税务部门缴纳了1100多万元的税款。

  与此同时,沈太福聘请了160多名曾经担任过司局长的退休老干部,担任公司的高级顾问,由此构筑起了一个强大的官商关系网。

  事态演进至此,商业骗局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烈。

  ……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