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九章 强国之道_回到大明做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虎踞龙盘的河西立足。

  现在,我肃藩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外部环境也变得很宽松,可以说已经站稳了脚跟。我们又打下了青海,将领土面积扩展了数倍。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不光是如何立足了,还要考虑今后如何使得肃藩的统治稳固,如何发展肃藩,这个时候,选拔贤才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寡人同意魏长史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而且即便不是我肃藩的人,只要有才华,只要肯为我肃藩效力,寡人也一样会重用。”

  肃藩的文武听到朱桂的这番话,都感觉到了他孜孜求治的决心,纷纷向朱桂下拜道:“臣等尊令。殿下高瞻远瞩,实乃是贤明之王。”

  朱桂没有理会众人的奉承,接着说道:“但是,我们又该如何选拔人才?这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还请各位臣工畅所欲言。”

  自隋唐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最主要的就是科举制度,但是,老朱登基之后,不拘一格,他认为那些饱读诗书的人虽然也有大才,但是往往是书呆子比较多,缺乏实干的才能,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也不光是依靠科举制度。

  明朝初年,有一个粮长干活十分实在,每次都可以按期将粮食缴纳到京城,从没有延误,也从没有缺斤少两,老朱对他就颇为欣赏,提拔他做了官,最后那个人一直干到了工部尚书。

  因此,众人都知道,明朝此时的官员选拔有科举制,但也不光依靠科举制,于是,在听到朱桂的问话之后,便向他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我大明选材以科举为主,

  但也有其他的途径,我肃藩可以借鉴朝廷的做法,不拘一格取贤才,如此一来必定使得人才济济,我肃藩的事业便可蒸蒸日上。”

  朱桂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道:“说得不错。不拘一格选人才,这选拔人才一定要不拘一格,岂能只靠一种方式?两汉时期,中华没有科举制度,可是两汉依旧强大,即便是到了末期,也没有那个异族敢于招惹。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并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文章写的再好,辞藻再漂亮华丽,没有真才实学,那也成不了大器。”

  对于这一点,后世的朱桂是深有体会的,后世的他也在体制内混过,当然也写过公文。

  所谓的公文跟后来的八股文是一个道理,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但是用词却都非常的华丽,这样的文章都是拿来装样子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用。

  如果肃藩的人才都是一些公文高手,干不了实际的工作,那肃藩的前景肯定是黯淡无光的。

  因此,朱桂下决心要杜绝这种现象,选拔人才不光要依靠科举,还要有其他的渠道。

  朱桂见群臣没有出言反驳,知道他们认可了自己的观点,便理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