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二章 安排国事_回到大明做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注意徭役的减免。在封建社会,这徭役可以说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老百姓盘剥的十分厉害。

  众所周知,大明朝的田赋并不是太高,老朱本来就是贫苦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的不易,所以将大明朝的田赋定的很低,并且写下祖训,不许后代随便更改。

  所以,终大明一朝,除了崇祯时期为了打仗而追加的“三饷”之外,田赋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加。

  可是,为什么到了明朝中期之后,就有很多的百姓因为负担太大而把自己的土地卖给举人什么的大老爷,自己去当佃户?

  甚至有不少百姓纷纷抛弃土地逃亡,成了流民呢?

  在这上面从中作梗的就是徭役,徭役其实就是征调老百姓免费给官府干活。

  而且,徭役这种东西没有办法量化,即便是朱元璋也没有办法在祖训里规定老百姓每年只能服多少徭役。

  所以,这就给了那些地方官们很大的操作空间,他们在任内可以巧立各种名目去抓壮丁,比如修河道啊,比如抬轿子啊,给衙门的公人打下手啊等等等等。

  这些劳动都是无偿的,有时候你还得自备干粮,一去就是几十天甚至是更久。

  家里的壮劳力被官府抓走了,那地里的活儿自然就没人干了,古代种地完全就是靠人力,主力就是男人、壮丁,女人只能在一旁帮忙,没有了男人,是干不了这些活儿的。

  因此,一旦男人被官府抓去服徭役,那地里的农活基本上就荒废了,等到了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这家人往往就会断了顿,甚至不得不卖儿卖女,或者是将大门一锁,全家出去要饭逃荒去。

  所以,大明的百姓是很不愿意服徭役的,这时候,那些爱民如子的官老爷们就会站出来,一脸和蔼地说道:“不愿意服徭役,那也行。本官体恤百姓,只要你缴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免除徭役,本官找个人替你服徭役。”

  如此以来,百姓们往往就会乖乖就范,缴纳一定的钱财来免除徭役。

  如果碰到一个有良心的好官,可能一年就来这么一下子,大家交点钱对付过去,日子还能过下去。

  但是,若是碰到一个扒皮式的坏官,隔三差五地就给你派徭役,你想不去,可以,交钱来,如此一来,时间长了,那些百姓们自然也就受不了了,只能卖房子卖地去对付那些官老爷,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只能举家逃亡做流民。

  所以,在朱桂眼里,百姓的最大祸害莫过于徭役,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轻徭薄赋,整整几十年的时间,除了修了几次长安城以为,从来都没有给百姓们派过徭役,让百姓们都能安安心心地在家里务农。

  这才成就了一大盛世。

  据史料记载,新莽末年,赤眉军攻破长安,这些山东来的穷苦兄弟来到了长安之后,为了搞军饷,也为了发财,将西汉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盗了一遍。

  像什么高唱大风歌的高祖刘邦,第一位女强人吕后,甚至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都没有幸免。

  但是,农民兄弟也是有原则的,有两个人的陵墓他们动都没有动,一个是汉文帝,一个是汉宣帝。

  这两个人一个开创了盛世,让他们过上了家给人足的好日子,一个在位时期免除了汉武帝的一系列苛捐杂税,重新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百姓心中有杆秤,此言不虚啊。

  所以,朱桂对于乱派徭役这种以无形的手去剥削百姓的行为最为痛恨,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圣旨,道:“对于免去肃藩全年徭役的事情要大力监督,寡人要派官员去各地巡视,如果有不遵守寡人教令的,寡人决不轻饶。”

  肃藩的这些文武官员都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对于下面的那群人如何损公肥私,盘剥百姓心里头是门清儿的。

  现在,见朱桂一下子就把问题的关键给点出来了,又下了严厉地旨意来禁止官员们干这些事,便不再多说什么,齐齐地向朱桂行了一礼,恭敬地说道:“臣等遵旨。

  臣等一定选派官员,加强监督,确保我肃藩的地方官不敢随意的盘剥百姓,令百姓们都可以修养生息。”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