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9章:抵达恩施_蓉大爷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正十二年十月初三,贾蓉赶到了在后世被誉称为“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的恩施县,当然,这时候的恩施县还是土司们的天下。

  恩施县的森林覆盖率几乎达到了四分之三的水平,林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左右。

  原始孑遗树种和珍稀树木举世闻名,水杉、银杏、珙桐、鹅掌秋、香果树、楠木等历来为土家山寨特产,被列为朝贡珍品。

  金钱松、穗花松、马尾松等珍贵树木,具有观赏价值外,又属古老孑遗植物,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其木材结构的理直,为上等用材。

  这里建设城镇也非常之早。

  恩施建县始于吴永安三年(260年),置沙渠县,隶荆州。

  晋太康元年(280年),沙渠县改属建平郡。南北朝时,宋、齐沿袭。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沙渠县境内置施州及清江郡治所,分沙渠部分地为乌飞、盐水二县,乌飞属施州,盐水置亭州及资田郡。

  隋开皇初,废清江、资田二郡,改乌飞县为开夷县。开皇五年(585年),改沙渠县为清江县,隶荆州总管。义宁二年(618年),废清江郡,复置施州,领清江、开夷二县。

  唐武德初,置江州,盐水县属之。武德四年(621年),废盐水县,入清江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清江县属江南道。麟德一年(664年),废开夷县入清江县,清江县为施州治所所在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清江县属黔中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施州为清化郡。

  五代属蜀,宋属施州,隶夔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清江入州,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初裁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恩施县隶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后改湖广都司。

  清朝初年,依循明制,属湖北荆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改为恩施县,隶属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恩施县隶属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以原境设恩施县为附郭首县。

  恩施县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它地处湖北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东邻建始县,西接利川市,南毗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北连重庆市奉节县。

  恩施县境内为鄂西南山地,属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

  西北、东南高,中部低,呈东北至西南纵裂地带走向。

  境内沉积岩分布广泛,多山间槽坝;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溶洞天坑较多。

  境内大山顶、石灰窑、太山庙一带,呈小型高原地貌分布。

  恩施县境内植物资源常见的有50科、163属、30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