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人口影响战争_钢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适龄青年之中,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高,绝大多数都是走技工道路,成为工人,并且接受夜校教育。

  杨元钊也知道,这样等于是拔苗助长,他能够提升的也达到了某种的极限,再持续下去,就需要庞大基数的科研人员,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提升才可以。

  可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跟协约国宣战之后,特别是美国人的排华,基本上在英法美之中的留学生,几乎都回来了,这时间德国这里却成为了一个突破,战争减少的高等教育人员,可以都增加到留学生身上,甚至一定程度下面,扩大的也可以接受,所以从1913年开始,中国留德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从1913年之前的2万左右,增加到了1915年33万,到1916年,更是增加到了57万,这还是中国没有办法完成基础的德语教育的缘故。

  为了解决语言教育,中国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最终只有从环境入手,从1913年开始,让准留学生简单的学习德语之后,从事一些管理型和接触性的工作,在中国原来翻译和留学生的帮助下,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之中,也因此1913年之后,留学生的人数显著增加,预计到1916年会增加到93万,极限会达到114万左右,加上本国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总人数会达到320万左右,虽然比起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可是也算可以接受,只要持续下去,5-10年之间,依托着这些高等教育的人员,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足以支撑中国科技的增长。

  工人的问题很容易解决,甚至如果德国需要,中国会更加更多的人员,人口庞大就是这么的好处,到时印尼土人,有些问题,印尼土人很多,可适合的,可以放在德国的不多,杨元钊一直都狠警惕未来的民族和解,跟列强们建立的殖民地不一样,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按照本国的发展来建立的,各种的大型工厂,城市,甚至是造船厂等诸多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工业的发达程度,比后世的东南亚还要强大的多,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如果被民族解放了,那就出大问题了。

  经过了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德国做出了一定的承诺,中国稍稍放宽一点要求的话的,多上几百万人选,这部分人,德国都把他们送到最危险,也是最艰难的地方去,死亡率会非常的高,这正是中国所期待看到的,在稍稍犹豫了之后,就把这批人弄过去了,这一次中国方面给了德国2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比起前面的,微微的有些差距,毕竟的哪怕是中国的资源也有限,没有经过完善的训练,不可能发了枪,稍稍的整合一下就可以送到战场,可是基本素质等方面,还是受到了训练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