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4章 商业无间道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凭空消失了一般。时间不等人,在接到汇报后冯德麟果断地一拍桌子:“那就从食品行聘请几个师傅做,老子就不信,没了胡屠户,还吃不了拔猪毛了!”他有十分肯定,自己的儿子被张汉卿的人阴了。不然,有那么巧,瞌睡时就有人送枕头?张小混蛋家的副总工就这么容易就被聘到了?要知道听说“一统”食品厂对于各工序的控制和人员的保密是极严格的。

  省城有位姓杨的大师傅走南闯北好多年了,到底有些经验,被聘任为食品厂的总工。他经过反复试验弄清了原因: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盐分失去了粘力。于是有人提议先把没盐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浸到酱汤里过一下,面条于是带上了咸味。这一雕虫小技,无异于面食技术的一场革命,但本就是方便面的正宗做法。

  解决了一个难题,冯庸却高兴不起来:科研能力有了,市场却不等人。在这小半个月期间,“一统”方便面完全打入了东三省的重要城市,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传来。“一统”食品厂不但扩大了产能,还计划在长春等地设立分厂,俨然有做大做强之势。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市场反馈是,大家都认可方便面是“一统”首创的,是正宗的。这个观念一旦被确立,几让后来者无立锥之地。

  而且量大的优势将成本减至最小,而且张汉卿也是个受过现代营销手段熏陶、经历过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成本的控制与营销的管理让工厂生意越来越好。更可气的是,张汉卿还在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基本上把“一统”和方便面挂上等号,且诞生出中国第一只报纸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便收方便面”,吸引了大批人的眼球。

  再做不出面来,只怕将来能够做出,也卖不掉了。

  冯庸以不知今夕何夕的心情夜以继日地待在工厂和师傅们一起研究,遭受严重打击的他还没从何副总工的“消失”中醒过神来。这位一心想钻研飞机的人,也终于接了回地气,要问人间温暖了。还好方便面的技术并不如何复杂,不然他死的心都有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面条烘干,以便长期保存了。最初,师傅们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阳光晒干面条的办法,但这太费时间且需手工操作,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后来还是杨师傅提出试用过油的办法,效果良好。油炸后,水分立即蒸发,面条上出现许多细孔,这使面条在热水浸泡时吸水很多,很快变松软,而且过油的面条更富有弹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条可比。

  终于做出来了,味道和“一统”方便面相差无几,冯庸松了一口气。既然重大问题都是师傅们想了的,特别是总工杨师傅,他也毫不揽功,甚至已经想好了就用他的名字起商标为“杨师傅”。

  技术上的成功不代表商业上的成功。这一番停顿试验,耽误了不少功夫,也让冯庸当初边生产边销售边还贷款的美梦破灭。因为错误的预估了形势,大批的原料和机器占用了大笔资金,工人的薪资与开拓市场的费用用光了先前从殖边银行贷出的五十万元。要扩大再生产,需要另一笔资金,恐怕仍需从银行里贷出。

  可是从省城传来的消息令冯庸与冯德麟都是手足无措:殖边银行因为没有遵守奉天财经委员会和金融厅的指示被勒令停业整顿,不但无法再从中贷款,还被要求归还原先的贷款,这让老少冯帅雪上加霜,感觉被一只无形的手套牢了。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