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一十七章 告子辩性(四)_战国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的需求,雇佣佣耕者劳作,才有了我是那些佣耕者的主人这个关系。”

  “我自我需求识字,于是我学习文字。”

  “我意识到天下大乱,需要利天下,所以我投身墨家为利天下……”

  “种种这一切关系,正是因为我有需求,并且知道自己有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改造自己和改造自然、利用天地之道的规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人性。”

  “是故,我墨家言,义,即利也。满足需求,即为得利。”

  “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如果将满足需求看成人性,如果将满足需求的具体表现看成人性的表现,那么人性的表现一直在变。”

  “王公贵族为了自己做蠹虫、维系自己的奢靡生活、不劳而获,所以他们的义,就是希望天下农夫被束缚在土地上为他们做事。”

  “封君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发动战争,掀起暴乱,这也是为了利。”

  “工匠希望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不再有战争,能够不再有那么多赋税,这也是为了利。”

  “农夫希望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不再有战争,能够不再有那么多的赋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自己的需求。”

  “如此种种,所以才要一天下之利,因为人是所有关系的总和,所以一天下之义、一天下之利,就要有所权衡取舍,使得绝大多数人得到利。”

  告子忽然提高了声音,慷慨激昂。

  “我们墨家既要利天下,那么怎么才算是天下大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九州归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使人各得其所长,钧其分职,事其所喜,是谓大同乐土。”

  周围的民众立刻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鼓噪声。

  “天下大同”,是秦末百家争鸣快要落下帷幕的时候才有的这么一个说法。

  而天下大同的概念,很明显可以看出来里面浓浓的墨家和道家的痕迹,而且痕迹很浓,浓到里面太多“禽兽无父兼爱”的痕迹。

  孟子不是真正的原教旨儒生、荀子也不是、后续融合了墨道农等诸多想法的儒生也不是原教旨的。

  墨家和杨朱的发展,催生了儒家的自我革新,填补漏洞,造就了孟子;战国末年,各国集权,顺应时代,荀子脱颖。

  到秦末,“克己复礼”已经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儒生们需要一个新的“遥远的理想”,于是融合了道、墨两家的想法,弄出了“天下大同”。

  克己复礼往后看,天下大同往前看。

  就像是鲶鱼效应一样,原本历史上,杨朱、墨家、道家、黄老诸多学派催生着儒学的自我变革,可最终又回到了“存天理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