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九十六章 草帛书义墨道存(下)_战国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饰才行。前半段是唐汉先生偶尔所得,非是他写,而是一名中行氏之裔埋名所写。”

  荀子据说是中行氏的后代,中行氏已被韩赵魏击败,逃散各地隐姓埋名也算正常,这个理由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多少扬了扬还未出生的荀子的家族名声。

  “后半段……确实是我自己编的。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我是借此展开,希望众人能学一些可以借于物、利于人的学问。所以说,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之食人不常见、虎之皮人常寝之……”

  他解释了一番,众人脸上露出了明了之色。

  不是他不想抄,也不是他觉得自己的水平能比荀子高。

  而是后半段他真的没法抄,抄出来也不可能传播墨者的思想。

  虽说荀子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法家人物,可终究他是属于儒家的,后半段论述的大体还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前半段谁都可以用,后半段是思想争端,墨者不能拿来用。

  原文到“学习应该从哪里入手”的时候,荀子便说学习要从《尚书》、《礼经》、《乐经》等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然后又从这里入手展开尊师、合礼法等问题。

  适则将原本在前文的君子善假于物作为后半段的展开,着重论述了学习“善假于物”的学问是多么重要,从庶农工商等底层入手,一一举例说明学会这些东西的益处。

  其实原篇也是如此,都是从劝学开始,变为劝“学什么”结束。

  只不过这个学什么被适改动了,而且改动的毫无美感,适也只抄了上学时背诵的前半段。

  像是禽滑厘这种出身的人听了,自然很容易听出这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写出的文章。

  前半段如金玉,后半段如草絮。

  泾渭分明地如此明显,多数墨者却更在意草絮一般的后半段。

  这便是时代。

  摘出去百家争鸣著书立说的时代,前半段足以名动天下。

  但在各家争鸣的时代,后半段才是重点。

  荀子的原篇也是一样,所以在时代之后,前半段依旧旷古传颂,那是因为说的是万世不易的道理,而后面关于理念的问题终究会有不合时宜的情况,也因而适在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后半段。

  禽滑厘道:“后半段若稍加修饰,也不失为一篇好文。只是与前面的雄奇相比,终究不合。我是写不出这样的雄文的。”

  他看了一眼墨子,说道:“先生,这文章极好。仅凭前半段必然传颂天下,若是后半段的道理也能够叫人记住,对传播墨者之义大有用处。还请先生亲自修改一番。”

  墨子也是这样想的,笑道:“适做书秘,却不想我这巨子如今反倒要做书秘要做的事。我现在真正相信了,你之前说的什么亦余心之所善兮之类的话,都是你从别人那里

  请收藏:https://m.yund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